《极速车王》:追忆中的“美国精神”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8-16 10:25:53   浏览次数:9


《Ford v Ferrari》直译过来可以叫“福特大战法拉利”,虽然这个叫法简单粗暴又有效,但大约是想延续多年前经典的赛车电影《极速风流》(Rush)的好人缘,这部电影还是被叫成了《极速车王》。

从网络上的讨论度以及国内上映后的票房看,《极速车王》算不上很受关注,即便有马特·达蒙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两位熟面孔主演,也未能讨来更多观众缘……我仔细一想后释然了:国内原本就缺乏延续数个时代的汽车文化,而且该片拥有非常纯正的“美国味儿”,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

近些年的美国电影中,讲述的往往是更“普世”的新理念,像《极速车王》这样传统的朴素价值观反而少见了,我愿意称之为一种古朴的“美国精神”,单纯、热血、不可一世,而影片最后对这种精神的审视和反思,让该片的水平更上了一层楼,复古却不古板,追忆但不迷恋。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极速车王》改编自真实故事,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带领车手肯·迈尔斯以及一队美国工程师,为福特公司打造新赛车,并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了常胜将军法拉利。

单看故事背景和行为动机,我们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成功学”(爽文)气味——先不提两位主角,就说亨利·福特二世为什么要参赛吧,为提升汽车销量要金点子,为宣传品牌意欲收购法拉利参加赛车世锦赛,收购失败被折辱后恼羞成怒,决定不计成本在赛场上击败法拉利……多么励志的样板

是啊,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最有资格、有底气发出这样豪情万丈的宣言:抓住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从殷实的商家一跃成为地球一霸,庞大雄厚的工业生产力助其掌握了半个多世界的话语权,“我们是旧秩序的粉碎机,陈旧的贵族和骄傲都必然被我们碾碎。”

如今的“铁锈带”在当时正源源不断生产着抢手的工业成品,商业巨子自然也成了建功立业、开疆裂土的征服者……所以,在《极速车王》初始的语境下,恩佐·法拉利是个迂腐死犟的旧时代残党,而亨利·福特二世则是开拓进取、书写新章的挑战者。

再说影片中的两位主角,他们的人设比起福特,更加能代表广泛的、草根的“美国梦”形象

肯·迈尔斯虽然是个英国赛车工程师和车手,但电影刻意淡化了他的出身,使他看上去更像一个貌似普通又身怀绝技的美国蓝领。

肯的外号是“斗牛犬”,脾气又臭又硬,不畏强权、不媚权贵,一切凭事实和本领说话,整天摆出一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架势,做人硬气,做事解气,关键还真的身负屠龙技,如此勇敢无畏、战天斗地的男子汉,正是传统美国英雄形象的缩影。

卡罗尔·谢尔比象征了另一种美式英雄:经历过人世繁华,过着庸俗生活却热血未干,仍会为了梦想和执着挥洒血泪的老兵。

相比起纯粹无垢的肯,谢尔比更“世俗化”,他懂得专业知识和赛车精神,也懂得市场规律和行业规矩,他即是牵线搭桥的中间商和润滑剂,还是不择手段的赛车手和追梦人。

观众们会发现,除了改车和赛车外,车队的更多成绩要归功于谢尔比的不懈努力:连哄带骗从福特手上拿到自主权,不顾“计划/命令”允许肯把车子加到7000转,在规则范围内找漏洞打擦边球更换刹车零件,甚至于顺走法拉利车队的计时秒表、扔一个螺帽捣乱这种小动作也层出不穷……

如果说肯代表了单纯、投入、进取、顽固的一面,那么谢尔比就代表了“美国精神”现实、狡黠、坚韧、圆滑的另一面,而且不像前者那样“死板”,后者更懂得在适当时机进行极限施压和放手一搏。

虽然在为人处世上有很大差距,但肯和谢尔比在本性上是心意相通的,影片没有特别去描述两人为何会成为朋友,只通过他们俩日常的交流方式(尤其是打一架出气的桥段,以及勒芒赛前夜里的对话),就能明白他们属于同一类人。

肯和谢尔比是缺一不可的黄金搭档,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国精神”气质的珠联璧合,这样的王牌组合必将获得胜利。

不过,双主角模式的《极速车王》在感情上,还是把肯推到了最台前的位置,毕竟他的形象是相对更纯洁无瑕且理想化的。

比如,肯有一个善解人意又脾气相投的妻子

实际上,莫莉·迈尔斯的形象要比她丈夫更理想化,同样热爱汽车,喜欢闻肯身上的机油味,几乎所有时候都在无条件支持丈夫,只有全家快断顿的时候才出言抱怨,质疑时雷厉风行,理解时无微不至,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在真假“女权”都愈发流行的好莱坞,像莫莉这样传统的贤内助女性角色实在是不多见了。

又比如,肯还有一个聪明伶俐还崇拜自己的儿子

不同于如今大多数影视作品,彼得·迈尔斯和父亲之间不存在闹矛盾或疏远的情况,相反,他一有机会就和父亲黏在一起,陪着爸爸看车、修车、练车、赛车,在他眼里,父亲是世所罕见的强者,是难逢敌手的英雄,崇敬之余,父子俩望向未来的目光都是一般模样……这样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不仅是典型,也是一种理想。

可以说,《极速车王》里处处都透露着对蒸蒸日上的“美国往事”的追思,全片里唯一称得上反派的人,就只有代表着腐败体系和黑暗人性的福特副总裁利奥了……而肯和谢尔比对利奥的反抗,同样代表着“美国英雄”对“腹黑精英&阴险小人”的回击。

直至勒芒世锦赛大局将定前,影片都在极力复原、阐释上述那些积极的“美国精神”,但在接下去的一小段时间内,《极速车王》却连跳了数级。

在谢尔比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肯已经战胜了法拉利车队及其他所有对手,他甚至以刷新单圈记录的方式战胜了自己……接下去该怎么做?肯最终选择回归尘世,放慢速度,帮助福特用戏剧性的方式拿下前三名,他自己却丢了冠军。

按照正常的节奏,肯和谢尔比在终点相见时应该会不甘、会愤怒,但他们出乎意料不再有太大的情绪起伏——雄心壮志的亨利·福特二世终究是个卖汽车的土暴发户,酸腐死硬的恩佐·法拉利则是真心热爱赛车的贵族绅士。

《极速车王》在结局前重新反思了一直以来被标榜和颂扬的英雄主义和美国精神,连带着之前许多细节再回想起来也变了味:尊严可能是傲慢,雄心可能是贪婪,积极进取也可能是巧取豪夺,单纯会被利用,梦想也会被功利污浊。

按照这种审视的思路,之后把肯的身故拍出来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按一般励志故事的套路,肯和谢尔比应该在来年自立门户打败福特,但肯的意外身亡却让他们彻底失去了翻盘机会——《极速车王》要把这种令人“不舒服”的思考贯彻到底:我们拥有过什么?我们搞错了什么?我们还能做到什么?

影片在部分史实上做了加工处理,使主题表达效果更为饱满,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兼具“复古身姿”和“现代精神”的好故事,更何况还有大段大段没来得及夸赞的精彩赛车戏

这是一部好戏,绝对值回你的关注和票价。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爱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