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美国战争史上的污点
前不久,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发表言论:很不幸,中美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具体言论如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先不谈这个言论可信度有多少,2020庚子年由新冠开始,随后接连而至的蝗灾、暴动、洪灾等苦难让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美国大选在即,中美之间的关系明显开始紧张,再加上突然而至的领事馆争端。于是阴谋论自然而然出现:是不是要发生战争了?
战争,对于生在相对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既陌生也熟悉。陌生到我甚至敢说屏幕前的各位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熟悉到我们每个人都隔着屏幕“经历”过战争。
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似乎从未停止过战争,关于战争电影的素材也非常多。这部根据2009年10月3日发生在阿富汗北部美军与塔利班真实战役改编而成的《前哨》让我们重新体验了一次战争的惨烈。
2006年,美军在阿富汗北部建立了一系列前哨,其目的主要在于阻止塔利班武装分子从巴基斯坦流入。这部《前哨》对准的是兴都库什山脉一处前哨。
影片主要以四任指挥官时间线展开,叙事方面平铺直叙并没有什么亮点。上半场主要介绍了美军在基地里一些日常,并把两任指挥官的死亡呈现给了观众。影片利用手持摄影给观众一种纪录片风格,增强了纪实感。
各位没有经历过战争,可能对军事也不是了如指掌,但相信很多人都玩过真人CS。即使在真人CS这种模拟战场中也贯彻一个原则:占领制高点。
而影片中的基廷前哨却建立在三面环山的山谷里,所有来到这里的美军都惊呆了,第一反应都是: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位于山上的塔利班分子对基地情况一览无余,对这易攻难守的据点自然不会客气,有空就对基地放两枪。位于据点的美军就饱受折磨了,你正在逗狗呢,突然子弹就落到了你身旁。你脱了衣服正准备洗澡,敌人的攻击开始了,你只能光着身子迎战。
可能很多人对营地设在山谷里抱有很大疑问,既然如此被动为何不直接把营地设在山顶呢,这样起码便于防御。
其实如果把基地设在山顶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基地在山顶就完全要依赖于空运补给,而
当时驻扎于此的美军只是一个旅,可以利用的直升机资源非常有限,如果完全靠空运补给不现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方补给都跟不上,还怎么打。
但如果把基地设在山脚,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公路靠陆运获得充足的补给。可后期证明,糟糕的路况也并没有理论上那么容易实现。影片中第一任指挥官本杰明·基汀上尉就是因为糟糕的路况导致车辆坠入悬崖而亡。
如此被动的基地自然没办法继续维持下去,于是高层决定关闭基廷前哨。可是这个决定却一拖再拖,原本决定于7月份关闭的前哨被拖到了10月6号。
这里面所牵扯到的因素实在太多,一方面是因为阿富汗大选。2009年8月20号是阿富汗第二次民主选举。上一次卡尔扎伊的五年任期于2009年10月为止,而前哨关闭日期正好被拖到10月。
第二个方面就是美国高层自身问题。打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方:你所在的市投入了数十亿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并号称这个商业中心未来将创造多少多少收益。结果商业盖好了,却发现利益并不如预期,甚至亏损,于是决定将整个商业推倒。
请神容易送神难。一个小小的前哨中间所涉及到的政治、利益甚至面子等因素超乎我们想象。
结果就是在撤离日期到来之前,塔利班武装分子决定大规模入侵基廷前哨。于是2009年10月3日凌晨5点半,号角吹响,入侵正式开始。在观摩了一个多小时的军营生活后,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奉献给观众。
这段长达半个小时的战争戏份在我看来精彩异常。除了前半部分的纪实感,这半个小时的战斗采用了大量跟镜头以及长镜头。跟镜头与长镜头地运用大大增加了观众临场体验感。
跟拍镜头让我们瞬间化身战地记者,跟随士兵的脚步穿梭于枪林弹雨,宛若亲临战场。长镜头地运用让我们更全面了解到战场上一位士兵从生到死的过程,少了多余的剪辑让影片连贯性更强。
诚然,大量对于人物的跟拍忽略了整体布局,就战场宏观性上来说让人意犹未尽。不过考虑到影片成本(据悉影片成本仅1800万)问题,这番取舍也是无奈之举。
半个小时惨烈的战争场景让人历历在目,跟拍、长镜头所营造的写实风格让人不寒而栗。这半个小时的战争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战争中没有所谓的穿梭于枪林弹雨中的英雄,没有所谓的身中数枪仍然屹立不倒奋勇杀敌的超人,也没有临死前嘱托身后事的烈士。
战争有的只是残酷。你的弹药会耗尽,你的队友会突然倒地不起。战争中没有戴斯蒙德·道斯(血战钢锯岭)。战争中会奏响的战歌只有一种——血与泪、肉与骨的交响曲。
最后说回开头提到的可能产生的中美军事冲突。无论是前段时间的中印边境冲突,还是最近的中美暗地对抗,评论几乎一边倒:打他丫的!键盘侠手抱键盘无所不用其极的在网上发表极端评论。仿佛他们手中抱着的不是键盘,而是毁灭除中以外的核弹按钮。
和平年代的人们似乎忘了战争有多惨烈,忘了战争之下埋葬着多少平民的尸骸。
嘿,我操心这么多干啥。说到底,我也只是一介屁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