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配绿不只是东北大袄,还可以是《乱世佳人》
1926年,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十年后,《飘》出版,一经问世便获得巨大成功。1939年,同名电影被搬上银幕,据说电影上映前,制片方找来剧院经理,要求在影片播放前不向观众透露任何信息,观众可以因连片名都不知道而退场,但将无法重新入场。当影片开始时,观众们纷纷因兴奋而喝彩,他们没料到《飘》被搬上了银幕。
电影三个半小时,却丝毫没有觉得冗长。有些场景就算是今天看来也十分宏大,拍摄过程中也的确是下了血本:剧组耗资25000美元制造亚特兰大的漫天火光,当时的火情十分猛烈,不知情的公众以为米高梅都化为灰烬了,报警电话响作一团。
选角让人不能再满意,好像是照着书里的描写画的画像活过来了一样。满面红光的杰拉德,宁静祥和的埃伦,七老八十了还憨态可掬的白蝶,眼中带着几分狡黠的黑人Mammy,费雯丽的斯嘉丽和克拉克的瑞德更是惊世绝笔,除了英迪亚漂亮得有些过分,阿希礼显老(我相信如果他“小白脸”一点会让斯嘉丽对他的痴迷更有说服力),梅兰妮不够消瘦外,其他都没得说。
玛格丽特在名字上十分讲究,对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给足了暗示:斯嘉丽(Scarlett)和瑞德(Rhett)是红,梅兰妮(Melanie)和阿希礼(Ashley)是黑,还有斯嘉丽的妹妹苏埃伦(Suellen),总是面有愠色,正好配上与sullen仅有一e之差的名字。
斯嘉丽这个名字红得鲜艳,偏生她有一双翡翠般的眼睛,穿绿色最好看,好几个名场面里都出现了绿色的服饰——一开场在十二橡树庄园,她穿着带绿色花纹的裙子,男伴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她,任性骄矜的样子美得不可方物,这个场景阿希礼多年后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感慨她的美丽,当然这条裙子也是她向阿希礼表白失败、与瑞德初遇的见证者;后来查尔斯病死,她成了寡妇,沉浸在不能穿漂亮衣服、参加舞会的抑郁愤怒中,瑞德为了把她从痛苦中解救出来,送了她一顶绿色的帽子,还说如果她因为服丧而不肯戴的话,那他就要把这顶帽子送给别人,他深知斯嘉丽虚荣爱美、嫉妒心强,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后来斯嘉丽终于意识到瑞德爱自己的时候,想起来这件事,才发觉他当时的深情和用心;战后,塔拉面临被收缴的危险,斯嘉丽想通过和瑞德结婚拿到钱保住庄园,又不能被对方察觉自己穷得走投无路才去找他,便用家里的绿窗帘做了一条裙子,盛装打扮,以此证明自己过得很好,是因为爱他才想嫁给他……
红和绿在视觉上对人有很大的冲击,鲜艳明媚,正如斯嘉丽,在哪里都是一抹亮色,横冲直撞,永不低头,野蛮生长,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在,只要塔拉的红土地还支撑着她,任何困境都休想困住她。
当过去的一切都被摧毁,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和魄力重新开始,对以往的荣光念念不忘,无力面对现实。而斯嘉丽却抓住机会,杀出一条血路。
她不择手段,为了钱抢走苏埃伦的心上人;她精于算计,高价卖出劣质木材;她残忍无情,放任乔尼对工人的压迫。但她又是那么至情至性,为了阿希礼的一句“帮我照顾梅兰妮”,在自己可以全身而退时陪着她,在危难时刻为她接生,带着她穿越战火回塔拉;那么坚强,接连独自承受了母亲病逝、父亲精神失常、塔拉庄园要被买下的现实,带着一家人扛过饥饿与劳累。她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从不掩饰自己,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无视社会准则,她自己就是准则。
不做伪君子,只做真小人。你可能不喜欢真小人的自私狡诈,却没法不佩服这个真小人勇往直前的冲劲。
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悠闲的老南方是承受不住的,她在新世界里一飞冲天,与新旧交替的时代互相成全。
如果说斯嘉丽是惹眼的猩红,那么梅兰妮就是安静的黑色。《乱世佳人》里面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的确很扣人心弦,为人所津津乐道,但我认为斯嘉丽和梅兰妮才是真正的主角,她们象征着新南方和老南方,互相扶持,谁也离不开谁,只不过斯嘉丽蠢得没发现梅兰妮对她的影响罢了。从名字上来看,作者确实对这两个女孩子更偏爱些,给她们的色彩更浓重:严格讲,斯嘉丽是猩红,瑞德只是红;梅兰妮是黑,阿希礼是灰。与斯嘉丽不同,梅兰妮端庄守礼,是老南方的代表,梅兰妮毫不掩饰对斯嘉丽的喜爱,而斯嘉丽,虽然不喜欢梅兰妮,但到了最后梅兰妮死于难产时她幡然醒悟,梅兰妮是她唯一的朋友,是她力量的来源。
梅兰妮的死是她们两个之间的告别,也是新南方与老南方的告别。新南方建立在老南方的基础上,汲取她的力量,当新南方成熟以后,老南方也就悄然谢幕了。
一代文明随风而逝,电影结束了,新南方开始了。
梅兰妮用自己的离去换来斯嘉丽的成长,新南方在老南方的残骸里生机勃发。
所以我有些失望,电影没有体现出她最后意识到梅兰妮对自己的重要性。可以说,书的精华集中在最后两章,(说真的最后两章有很多金句),作者对斯嘉丽和她身边最亲近的三个人的关系作出了解释。电影比不上书的地方就在这里,书中的心理活动写得天花乱坠都行,而在电影里要表现出来则很考演技,更不要说是斯嘉丽这种“梅兰妮对我是如此重要”的心理活动。电影表现了斯嘉丽意识到自己不爱阿希礼,表现了她意识到自己爱的一直是瑞德,唯独忽略了梅兰妮。
当然,考虑到电影要迎合大众偏好,把镜头集中在爱情线上,忽略也是在所难免。
但也有些地方改得很妙——在书里,苏埃伦想哄骗精神失常的杰拉德立一个“北方佬”的誓言来拿钱,杰拉德却奇迹般地瞬间清醒过来,当场暴怒,最后从马背上摔下来,不治身亡;电影里也是同样的结局,只不过把杰拉德愤怒的原因改成了以前的家奴加入北方的阵营后飞黄腾达,想买下塔拉。导演领会到了作者的本意,让他捍卫家园而死,找到另一个情节来替代的同时又完美地把威尔给省略掉了,因为如果按书里的情节拍的话威尔很难不出现。
其实看到最后,会有点同情斯嘉丽,她从来不会如何爱人,也分不清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假意,因为她自己待人就是戴着面具的,除了对瑞德。像个小孩子一样,极度渴望得不到的玩具,得到了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对自己面前的玩具不屑一顾,等到失去了以后,才知道它的珍贵——梅兰妮死后,她才知道她是多么需要这份友情;她看清阿希礼的软弱后,才知道自己从始至终都只是把一个幻象套在了他身上,根本不爱他;瑞德心如死灰以后,她才意识到他是那么爱她,而自己也是同样地爱他,只是不自知。
大概是作者料到了读者们的同情吧,她在结尾借瑞德之口提醒了一把,斯嘉丽才28岁。书中极少提及斯嘉丽的年龄,只是在必要时交代一下年份使历史背景清晰,她经历得太多,淡化的时间流逝让我们忘记了这才过去11年(可惜电影里没有瑞德也没有问这句话,费雯丽的脸也难以让人有任何的时间流逝感)。她此时已经明白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方向在哪里。捋清了自己过去的轨迹,她有大把的才能可以发挥,大把的资本可以挥霍,还有那句让她迈过一道有一道坎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很多人到老了都做不到,而她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为人所羡慕的坚强和现实是流淌在她爱尔兰血液里的,战争只是把她激发了出来而已,但她对自己的追求却一无所知,或者说,她以为自己知道,可得到他们后却发现与她的想象不一样。她一次次追寻,又一次次失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现在,经历了梅兰妮的病逝和自己内心的剧变,她终于清楚了,成长了,她将带着这些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