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上映两部电影,90岁的他真是太拼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转载于作者本人公众号“梦境电影”
与近年来的作品风格非常相似的是,本片也依旧是观众所熟悉的“东木出品”电影,一个明确的现实主义故事,着墨于对真实事件的描述与披露,并以平淡却稳健的拍摄手法挖掘出隐藏于故事背后的曲折过程。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讲述的是一则内里与东木2016年的作品《萨利机长》有异曲同工之效的传记故事。剧情聚焦于1996年7月27日,在亚特兰大奥林匹克百年公园发生的爆炸案。事件起因原本是因为基督教恐怖主义组织成员埃里克·鲁道夫,为惩罚克林顿在堕胎议题上的政治立场,并迫使正在进行的奥运会从中途取消,而在人满为患的百年公园中放置简易炸弹。但是FBI却在武断的调查下,错误地将最早发现炸弹的公园安保人员理查德·朱维尔视作第一嫌疑人,于是在同样并不清楚事实真相的媒体对此事进行了大肆的批判之后,朱维尔在一夜之间,从拯救百人性命的英雄变成了舆论中心和众矢之的。
一直到将近3个月之后的10月26日之前,朱维尔与自己的母亲都只能被迫呆在被FBI以“寻找证据”为由基本清空的自家住宅中,身边唯一能帮助他们的只有朱维尔的辩护律师,沃森·布莱恩特,这个由奥斯卡得主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角色几乎变成了朱维尔在舆论爆发之后唯一的希望。与此同时,因为作为主角的朱维尔略显“边缘人”的死板性格导致了他并不讨喜,所以一直坚持斗争且具有斗志的布莱恩特反而成为了片中最亮眼的角色。
作为导演的东木如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一般,将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地非常分明,截然不同的人设也因此被塑造出来。布莱恩特和朱维尔两人虽然都处于同一战线,但他们对这场诽谤事件产生的影响所持的观点却并不相同。作为辩护律师,布莱恩特对这个忽略事实,贸然公开攻击性言论的司法系统而感到强烈的愤怒,于是他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在帮助他的朋友,对他而言更是一种反抗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官僚主义者们的行为;而作为受害者的朱维尔,在片中更多的却是表现出示弱的态度,无论联邦探员们提出多么无理的调查要求,他也都一一同意并总是积极提供帮助,这样的态度无疑源自于他对既定规则的无限信任与遵从,导演在影片开头时也多次提到这点。二人观点上的冲突在影片后半段中的一次争吵中终于爆发出来,这也是我认为全片中最有力的一场戏。
1996年的10月26日,美国司法部终于证实了理查德·朱维尔的清白。最终获得官方的澄清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媒体及民众在这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中对他的炮轰和污蔑却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弥补的。试想如果没有他在发现可疑包裹之后坚持报警的行为,那次早有预谋的恐怖袭击,在发生之后绝不可能仅仅只造成2人的死亡(1人心脏病发,另一人因头部遭到重击而死亡)。
从剧本对事件本身的叙述来看,朱维尔从英雄变成第一嫌疑人的舆论悲剧在最开始起源于当时《亚特兰大日报》的记者,凯西·斯克鲁格斯。是她使用不正当手段从FBI探员汤姆·肖手中换取当时的嫌疑人信息,并在事件真相还处于未知的情况下就对此撰写了头条文章。这也是电影中引起人们讨论最多的片段。剧中之所以对斯克鲁格斯进行了严肃的指控与讽刺,是因为她是个用性来交易信息的女性,就算抛开性别歧视的隐喻不谈,电影中因此暗示媒体们都是遇事跟风且不求真相的小人,未免也有些过激。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媒体可能是会令人生厌,但同时他们也是宝贵的信息来源。很多人会因此把这部电影作为对现代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这可能也正是它没有被广泛好评,甚至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和同类型的《萨利机长》相似的是,两部电影中的主角都是在拯救了百人的性命之后,还被迫与质疑他们的官僚主义者们作战。虽然都出自于同一位导演之手,但是《萨利机长》以它精彩的叙事节奏和毫不拖沓的剧本明显更胜一筹。在本片长达129分钟的剧情里,很多时候都一直重复着媒体与司法官员的无理和受害方的无辜及压力,并没有像前作一样,以代入旁观者观点的方式来对事件创造出一个中立的视角。况且本片作为一部表达导演政治观点的媒介,有很多过于个人化的内容被刻画成了显而易见的宣传论点,比如镜头中多次出现的一句标语“I fear government more than I fear terrorism.”(我对政府的恐惧大于对恐怖主义的恐惧)。
今年已经89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今年甚至推出了两部影片,《骡子》和《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而且都是值得一看的佳作。太多演员演到这样的年纪都已经逐渐进入了退休生活,但东木除了表演之外,还担纲起了导演或是制片的职责,对于一位将满90岁的老人来说,还拥有如此强的创作能力和表达欲,他绝对是一等一的劳模本模了。虽然近年来他在创作上都更多地使用普通的拍摄手法而避免过多的炫技镜头,不过他对于具有英雄主义的平凡人的塑造也确实心得应手。这样朴实的作品在现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少了,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看一部就少一部。不知老爷子哪年能获得早就欠上的终身成就奖啊,还是希望他能保重身体,健康地迎来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