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车王》:这可能是2019最燃的传记电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转载于作者个人公众号“梦境电影”
实话实说,这是个一听到就有些劝退的中文译名,这个一点都不走心的翻译看上去还很像2013年的高口碑赛车影片《极速风流》的盗版。不过一旦细看内容,却是由双影帝级的两位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领衔的又一冲奥作品。
与《极速风流》相同的是,本片也是一个以赛车赛事作为故事背景的改编传记电影。1963年,福特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与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谈判的收购交易,由于过度苛刻的附加条款而以失败告终。被激怒的福特当即决定打造自己的赛车团队,并立言将在每年一度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击败法拉利。
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福特车队制造及派出参赛的几辆GT40型赛车都因为悬挂断裂,油耗过高,刹车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故障而导致根本没能完赛。至此,福特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局面。1966年,GT40的首席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与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一起,重新设计和调试了新车,并率领最新研发的福特GT40 Mark II再临勒芒。而法拉利派出的,则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 P3。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在赛事的初始阶段,福特一直落于下风,但迈尔斯不顾自身安全,长时间以超过7000转速的速度行驶,终于冲进前三。等到第17个小时左右,法拉利车手洛伦佐·班迪尼与迈尔斯竞速,由于持续推进导致引擎过热而败下阵来。至此,迈尔斯的福特一号和布鲁斯·迈凯伦驾驶的福特二号开始领跑比赛。
最后时刻,比赛的领先者是三辆福特。于是,福特的公关人员里奥·比比决定,为强调赢得比赛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车手,所以要求三辆赛车并排越过终点线。虽然谢尔比极力反对这项提议,但最终,由于迈凯轮驾驶的福特二号在比赛开始时比迈尔斯的福特一号落后八米,在起跑时覆盖了更多的地面,导致当三辆车同时冲线时,迈尔斯实际上已经落后于迈凯轮了,所以比赛的冠军从迈尔斯易主给了迈凯伦。但福特以包揽前三的绝对优势获得了这场与法拉利的较量,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连续夺得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四连冠。
这部时长长达152分钟的电影以双主角的模式记录了福特在1966年这场被载入史册的完胜,由马特·达蒙饰演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车手肯·迈尔斯。两人的表演让角色在任何场景下的配合都看点十足。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几乎就是由这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所推动的,演员与角色完全同步,戏里戏外都为展现一个更好的胜利而做出一切努力。从演技上来看,达蒙虽然饰演的是一个他所擅长的性格机智沉稳的角色,但从发挥空间上来看略有局限性,所以相较于贝尔来说还是会弱一些。而贝尔的橡皮人属性使他在增肥演完《副总统》中的迪克·切尼之后的7个月,又成功减重约31.5公斤,成为了这位半个世纪前的车神。与迪克·切尼这个善于隐藏情绪的阴谋家完全不同,肯·迈尔斯是一个深诣赛车技术但特立独行的直脾气怪人,贝尔又一次奉献出完全沉浸于角色中的表演,将迈尔斯对车队和对赛车的奉献精神一一流露。两年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巨大差距显然也体现出贝尔又叒叕有机会提名奥斯卡的潜力。可惜今年的神作演技实在是太多,奥斯卡欠贝尔的小金人大概又得再拖一年了…
同为赛车类电影,很难不将本片与《极速风流》相比较。两部电影都分别采用了足够新奇的招式来引人注意,前作基本都将赛车领域内的各项专业名词融入在台词中,绕过了枯燥乏味的技术性问题解答环节,以确保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知识的观众也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这项运动的燃点和激动人心的时刻。但这样的细节性描写在本片中出现的次数却略多,引起了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感,不过导演通过多角度的剪辑与适时出现的特写镜头为这类情况做出了调节,也算是有所弥补。对观众来说,赛车类电影的燃点无非就是双方的速度对峙和加速度的那一瞬间,就此看来,两部电影都极大限度地保留了竞技体育本身带给观众的魅力,长时间比赛的紧张感,难以预料的结局,冲过终点线那一瞬间的肾上腺素飙升,无一不是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的理由。
再有就是最值得关注的双主角模式,角色间关系的不同,也造成了两部电影最明显的差异。前作中的主线情节即是两位车手相互交叉的那段职业生涯,二人的关系亦敌亦友,主要在相互竞争间创造出看点和戏剧冲突。因为都是主角,就好像没了唯一的主角光环加持,悬念性自然就会显得更强。而本片中的两位主角本就是合作关系,如果一成不变的生搬硬套,免不了内容上的陈词滥调。但导演詹姆斯·曼高德强化了片中配角对事件产生的影响,他将一部分重点放在了对福特高层滥用职权的劣性作为的批判上,官僚主义的障碍将“造车”这件事延伸到了更具意义的话题,避免了看点的丢失,也暗示了赛车与经济命题之间微妙而不可避免的联系。不过,影片对迈尔斯家庭的描写还是有所不足,不仅使他妻子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中都显得无关紧要,而且在最令人瞩目的第三幕中也没能延续下他与儿子彼得之间的亲情线,这让电影丢失了很多能与剧情主线相调剂的内容,使故事变得略有些单调了。
而相较于《速度与激情》系列那样的商业片,真实事件的改编带给观众的感觉显然不同,尽管都是在光鲜的大屏幕上观看,但真实事件中,有人随时可能坠毁和燃烧的可能性给这项运动更增添了一份病态的紧张感,它甚至不需要用无数的快速剪辑和动作特效来强调它在激动人心之外的危险性,只需要一次对严重事故的描写,就足够让观众深刻理解这是一项以生命作为赌注的运动。这时候,再加上片中出色的音效设计和描绘赛场诸多细节的特写镜头,本片在剧情上的瑕疵与略多的专业词汇也无法阻碍观众对是否会出现更多更燃的后续内容心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