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词典》编纂的背后,居然藏着这么硬核的故事!
时隔13年,伊朗导演法尔哈德·撒夫尼亚和梅尔·吉布森再度合作,他们的上一部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启示录》。
当时的法尔哈德被梅尔·吉布森提携,《启示录》出世之后,法尔哈德本该在好莱坞前途无量,却不曾想他也伴随着老大哥一起被封印了10年之久。就连3年前那部将梅尔·吉布森重新带回奥斯卡的《血战钢锯岭》,主要投资方也不是来自好莱坞的八大。
珠玉在前,13年后他们再度携手带来的这部《教授与疯子》同样充满了话题性,在詹妮弗·艾莉和娜塔莉·多默尔的加盟下,本片也是两位好莱坞老炮梅尔·吉布森和西恩·潘的首度荧幕合作。
本片改编的是英国作家西蒙·温切斯特的同名小说,而小说本身则取材自现实世界中被封禁了百年之久的“牛津词典编纂丑闻”,并且一度成为《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排行榜的双冠王。
其实早在1999年,小说出版的第二年,梅尔·吉布森就买下了翻拍的版权,但是直到2016年才开拍。而电影整个制发放的过程中都充满着不顺,甚至梅尔·吉布森和法尔哈德先后对制作公司Voltage Pictures提起了诉讼。
最终虽然他们选择了以和解收场,但梅尔·吉布森依然拒绝为本片宣传,其在英国的放映活动全部取消,在美国也只是小范围上映。截止本文发出,本片的全球票房还不到600万美元,连预算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对于这样卡司和话题性的电影来说,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但这并不代表《教授与疯子》的扑街,对于喜欢原著和喜欢梅尔·吉布森的人来说,本片仍然值得推荐。特别是对于梅尔·吉布森的影迷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典型的梅尔·吉布森式电影,暴力和宗教在他的电影中从不缺席。
在原著中,James Murray是一位语言学天才,在没有文凭的情况下依旧被选为了《牛津词典》编纂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但这是一本有史以来搜罗最广的字典,巨大工作量的阻碍让他开创性地想出了,以“维基合作”的方式将工作“外包”给各路有志人士,以此大大缩短了所需的时间。
而另一位主人公Dr.Minor则是一位退役的美国军医,他在南北战争后患上了PTSD,这也导致他在伦敦时误杀了一名路人,被英国法院判处在精神病院终身监禁。而他在监禁过程中意外的看到了牛津发出的志愿者招募邀请,并且在James Murray团队遇到瓶颈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电影在主角人设和内容框架上与原著基本一致,讲述的就是主编James Murray(梅尔·吉布森饰)和志愿供稿人Dr.Minor(西恩·潘饰)在牛津词典第一版编纂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有趣的是,《魔戒》和《霍比特人》原著小说的作者、英国大文豪J·R·R·托尔金也曾参与了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他是当时四大编辑中Henry Bradley(艾恩·格拉法德饰)的助手,主要参与字母W的开头部分。不过他在原著和电影中都没有出场,只是一个题外话。
梅尔·吉布森式的暴力
影片第一幕,Dr.Minor在法院上回溯自己误杀路人的场景中,子弹穿过女主Eliza Merrett(娜塔莉·多默尔饰)丈夫的胸膛,血液喷射到门上,这是典型的梅尔·吉布森风格,配上大量中近景交叉在一起形成快速剪辑,整场戏一气呵成。这样的镜头运用和对枪弹的使用手法,让其从人的背后穿透人身,是梅尔·吉布森的特长,凌厉且干脆,这在《血战钢锯岭》中随处可见。
在之后Dr.Minor为狱卒截肢的一场戏中,则更直接的展现了梅尔·吉布森这样独特的血腥癖好,特别是对尖锐物体穿透人体和对于断肢镜头的迷恋。本片中狱卒那只可怜的腿就像是《耶稣受难记》中耶稣的手一样,穿一次不行,还要被抬起来穿第二次,而且次次特写,生怕观众看不到。
并且这一次,梅尔·吉布森不仅进行了穿刺,最后还完成了切割。切割在本片中也同样来了两次,不仅对别人,也对Dr.Minor自己。一腿两用,发人深省。
当然还有梅尔·吉布森对于喉咙独特的情怀,从《勇敢的心》到《启示录》,从《血战钢锯岭》再到如今的《教授与疯子》,可以说也是一如既往,从未缺席。不过稍有不同的是,这次不再是单纯的割喉或是断头,而是梅尔·吉布森借片中颅相学大医师之名,对Dr.Minor来了一次Deep Throat,那扭曲的填充感和满屏的唾液着实让人浮想联翩。
昆汀式的暴力能让观众大开眼界,而梅尔·吉布森式的血腥则会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通过上文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虽然梅尔·吉布森也是本片的主演,但他并没有将这些能体现自己独特癖好的设定放在自己饰演的角色身上,而是将这个机会毫不吝啬的让给了自己的新伙伴西恩·潘和其所饰演的Dr.Minor,自己则在一旁饰演一位体面的教授,对于首次合作的人来说,可谓诚意满满。
西恩·潘在本片中的表演也相当有诚意,不负自己男主大满贯第二人的称号,就算让梅尔·吉布森自己来饰演Dr.Minor这个角色,也大概率不会有西恩·潘所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和效果。
一部圣经的诞生
对于本片主题,其实我是不大认同目前网上大多评论中所说,说这是一部歌颂专业知识或是理想的电影。笔者认为,这部电影和梅尔·吉布森之前绝大多数电影一样,是一曲信仰的赞歌,它本身就带有宗教类型片的属性,这是梅尔·吉布森电影中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本片虽然延续了原著小说在内容上的设定,但它在具体情节和转折上是梅尔·吉布森式的,比如Dr.Minor在被关押时被认为是危险分子,主要就是因为他信仰的宗教不详。
更明显的是出版社的人把主编James Murray叫去,告诉他,他们对这本书的期待就像圣经一样,要卖给更多的人,要卖到最好。
在从出版社回去,迷失了方向的James Murray向上帝祈祷后就突然收到了助手的喜讯,他们的难题被一位叫作Dr.Minor志愿者攻破了,并且还给他们带来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因而Dr.Minor被他们认作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他们要做的就是跟随他的指引。
自此,这本《牛津词典》不再是一本单纯的关于文字的书籍了,它已经被上升为了一本解释上帝创造事物的索引,而这本书的编纂方式也和圣经如出一辙。
这样神迹式的拍法在梅尔·吉布森的电影中并不罕见,相比之下,上一部《血战钢锯岭》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Doss冲回战场救下75条人命且毫发无损的神貌依旧历历在目。这无关美军的身体素质,在梅尔·吉布森镜头下,这样的奇迹是否能够发生,只关乎你是否相信上帝,和你的信仰是否坚定,在本片中同样如此。
如果说《血战钢锯岭》是讲述一场圣战经过的话,那本片《教授与疯子》讲述的就是一部圣经的诞生。
宗教性高于人性
这样宗教原因的转折和情节推动可以说贯穿全片,除了编纂“圣经词典”这条线外,在Dr.Minor的情感主线上也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同样是化不可能为可能。
比如对Dr.Minor怀有杀夫之仇的Eliza Merrett第一次同意去见Dr.Minor的原因,是狱卒Muncie在圣诞节的拜访。
当Dr.Minor在James Murray的影响下也开始信仰上帝时,Eliza Merrett对他的态度开始有了好转,还主动给他带了书来。
当Dr.Minor向Eliza Merrett示好,让她和他一起加入到追寻上帝的队伍中时,她开始接受了他,并且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渐渐对他萌发了爱意。
而也正是这样的爱让Dr.Minor开始了自残和接受折磨,这源自于他对于自己罪行的自我惩罚,这简直就是耶稣式的救赎。而之后Eliza Merrett对Dr.Minor的挽回,也完美地展现了亚伯拉德所强调的,爱才是救赎的源头。
本片没有着眼于在专业和道德上做出选择,虽然他可以这么做,可以像《窃听风暴》或《朗读者》等影片那样给观众设置人性的道德困境,并以此来拔高自己的立意,但他没有,反而最后将这一切都落在了宗教上,这是梅尔·吉布森的一贯做法,围绕和聚焦于剧中的人物,然后从人物身上延展出对宗教和信仰的看法。在梅尔·吉布森看来,宗教性是高于人性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梅尔·吉布森式电影,独有的暴力表现形式是他刺激观众肾上腺素的惯用花招,而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对于宗教元素的娴熟运用和对于自己信仰的推崇,也使得他的电影在原有的类型基础上多笼罩了一层圣光。
但他对于自己信仰的绝对忠诚,也为他因反犹恐同言论所带来的十年之殇埋下过祸根。直至今日,他也没能从好莱坞的封杀中完全走出来,曾经的8大,如今的6大,幕后的老板大多都是犹太人,得不到好莱坞投资的境况可能依旧会持续下去。
希望梅尔·吉布森能像片中的疯子一样早日完成救赎,获得赦免,多给我们带来两部佳作,毕竟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也是奔7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