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强力春药》——知识分子的情感焦虑
《非强力春药》,知识分子的电影,用了个粗鄙的翻译。
相信,很多朋友都是冲着这个片名而来的,可能,这也是一种文化戏谑。
戏谑,往往是当事人对焦虑的妥协,一种对无处安身的自我意识的自我解构。
在欧洲文化精英面前,美国知识分子总显得有点局促、焦虑。
毕竟美国是欧洲的儿子,只是这个儿子四肢健硕,武德充沛,一成年便气势汹汹,追着欧洲老爷们锤了一顿。
可终究还是吃了文化的亏,无法在精神上进一步碾压。
可见,下至个人,上至国家,只有能文能舞,才能真正与众不同。
这种文化上的尴尬处境,同样适用于好莱坞与欧洲电影的关系。
好莱坞电影统治世界电影市场,可在大多数美国知识分子眼里,美国电影只是一种商业性的大众文化,对其思想和艺术性大加挞伐。
虽然好莱坞有格里菲斯、卓别林、库布里克、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等等电影大师(这些大师亦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可将这些大师放至整个好莱坞历史,再琢磨琢磨现今好莱坞出产的热门电影,可见思想文化在美国电影中不断式微。
那个百花齐放的90年代,一个影音档案馆营业员靠着自我学习拍出廉价伟大作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当然啦,此人不算知识分子,而是个有文化的流氓)。
大制作、流水线的电影早就碾碎了小制作的工匠电影,有些甚至都不配上院线,靠流媒体挣扎。
知识分子导演在好莱坞是异类,能受知识分子青睐的好莱坞导演少之又少,伍迪艾伦就是那种异类。
伍迪艾伦被称为好莱坞的“知识分子”,盖因伍迪艾伦电影中,深入骨髓的人文思考(注:伍迪艾伦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不在本文考虑之列)。
其实说白了,就是反思、求索、忧郁、沉闷、焦虑、不知所措的闷片,但伍迪艾伦不闷,却很轻佻,轻佻是闷的另一种形式。
可恰恰,在很多评论家眼里,伍迪艾伦是伟大的喜剧家,在他的电影中,欧洲现代电影那种深刻的人文思想无处不在。
伟大的喜剧源于深刻的滑稽,深刻的滑稽往往来自沉重的悲剧。
《非强力春药》的英文原名是《Mighty Aphrodite》,Aphrodite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阿弗洛狄,在圣斗士中,号称最美的黄金圣斗士(双鱼宫),我们给他翻译翻译,Aphrodite其实就是爱与美的意思。如此,《强力超美爱神》这个译名可能更接近原意,与本片喜剧的基调更贴切;且,这也很符合伍迪艾伦一贯的城市中产阶级的调调。
可见,《非强力春药》是一部喜剧,电影的结尾也表明了这是个皆大欢喜的故事。
但是,《非强力春药》又是一部悲剧,伍迪艾伦巧妙地利用舞台剧、歌剧的形式,解构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一个流转千年的悲剧顷刻瓦解,融入现代喜剧之中。
伍迪艾伦解构神话,从而创造神话;创造一个关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吞噬个体,消解意义的神话。
神话的主体不是英雄,而是每一个普通的个体,他们多为城市中产,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死在城市,消失于历史,悄然无息,不留下任何痕迹。就像《谋杀绿脚趾》中的督爷,颓废萎靡,苦中作乐,最后撒个骨灰还要受风的嘲弄,将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在他们身上,没有那种“伟大的人民群众组成历史洪流,创造历史的宏大叙事”;相反,他们接受历史的支配,身体上接受资本主义的一切美好叙事,心理上又排斥资本主义的恶俗逻辑,他们就像黑塞笔下的荒原狼,踽踽独行,不知所措,身心不一,精神分裂。
而事实上,所谓焦虑,就是身体与心灵的脱节;知识过剩是现代焦虑的根源。
所以,焦虑可以说是个城市病,因为只有脱离大地,不事体力生产的人,才有不断摄取知识的需要(罗振宇的目标人群就是这些人)。
焦虑逼迫人不断学习;学习不断加深焦虑,因为我们只有思想,没有身体,“我”开始失衡——
笔者常说,在这个时代要想活得好,聪明人要善用网络,蠢蛋先拔掉网线。
以上是闲话,接着说伍迪艾伦。
从这点上看,伍迪艾伦的确是个知识分子,继承了欧洲现代主义的文脉传统,和村上春树一样,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了。
于是,正如我们所见,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主角,多以城市中产知识分子为主,受过良好教育,见过些许世面,从事体面的工作(非体力劳动),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主角多以艺术创作为谋生手段,身上少有烟火气。
正所谓温饱思淫欲,知识分子的焦虑如影随形。
《非强力春药》中,伍迪艾伦扮演的主角lenny是个体育专栏记者,算得上是个作家了,作家以创作为生,同样也是知识分子。
更要命的是,lenny的老婆Amanda也是个知识分子,一个颇具野心的艺术家。
两个知识分子,生活优渥,物质丰厚,更多形而上的东西进入了彼此的生活,而这正是生活裂隙的源头。
当lenny开始寻求两人生活的意义,意义离他越来越远。
起初,通过领养孩子,lenny短暂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孩子充实了lenny生活的意义。孩子渐渐长大,撑破了lenny的生活意义,精神求索随之重新被唤醒。
如何充实生活的意义?lenny焦虑重重,开始寻找孩子的生母,一个梦想当演员,最后拍黄片的金发美女Linda。
linda再次充实了自己的生活意义。
linda的象征意义很明显,一个曾经心怀梦想的美少女,受资本主义的腐化,被物化为一个色情符号,去充实一个个同样被资本主义击垮的空虚灵魂。
此时,lenny充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帮助,使linda重拾梦想,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属;可他并未意识到,自己同样也是万千空虚灵魂中的一份子,当他介入linda生活的那一刻,linda自然也充实了他的意义。
这是一个互相拯救的故事,可是,若故事仅仅停留于此,也就不是伍迪艾伦了。
既然是喜剧,那就要戏谑。
如何戏谑?不断制造反差、无常。
lenny出轨的那一刻,妻子Amanda完成了反出轨。反出轨后的Amanda又悬崖勒马,认识到自己与lenny的爱不可分割,两人重修美好。
至于linda,失意落魄的她开车回家,无意中碰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他并不在在意自己的过往,完全接纳自己。
可万万没想到,就在linda找到真爱的那一刻,意外犹如晴天霹雳,击中她的生活——在和lenny滚床单的那一晚,lenny百步穿杨,一发命中。
多年以后,linda与lenny商场重逢,各自带着对方的孩子(对方并不知情),互道安好。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实则隐藏着深深的命运无常,随机不可控。
生活并没按照lenny的设想进行,而看似美好的结局,却掩盖着彼此的伤痛,一种后现代式的创伤。
创伤从来没有被解决,它只是短暂隐退,等待下一次发作的时机。
而这一次,可能会要了你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