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人》——铁甲与剑戟,男人的浪漫
ACG领域有句行话:机甲才是男人的浪漫!
这话多少有点夸大其词了,且有“大男子沙文主义”之嫌。
在这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人言可畏,草木皆兵,此言多少有点不妥。
所以,作为一个成熟的打工人,笔者以为,男人的浪漫有很多种,机甲是一种,铁甲也是一种,每个人皆有浪漫的一面,每个人的浪漫不尽相同,有人喜欢搞机,有人热爱打铁。
“铁甲依然在!”
当年看江南老贼的九州缥缈录,幼小的心灵一下就被这句给击中了,犹如紫色的闪电劈倒夏天的绿树,一种埋在内心深处的“噤若寒蝉”,一种空寂的回响。很遗憾,老贼独特的文字力量在去年的电视剧改编里荡然无存。
当铁甲仅仅是铁甲,空有一副皮囊,失去了支撑皮囊的精神载体,铁甲也就没了力量,就像狼断了獠牙,刀刃没了寒光。
偶像剧不需要铁甲,所以也请放过历史;
那铁的光泽,同样也是历史的铠甲。
《野蛮人》是近来笔者所观看过的,最浪漫、最高亢,具有高度美学素养的历史剧,讲述了两千年前的著名大战、德国历史重要事件——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条顿堡森林战役。罗马人惨败。
剧中,罗马军团所向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将版图横扫至日耳曼尼亚,对蛮族而言,这是一场生死存亡之战,而他们选择了“和平”——酋长将儿子交给罗马,成为人质。这种和平只是短暂的妥协,历史还在加速,准备一举吞并蛮族,完成真正的“民族融合”。
若干年后,那个带兵征服日耳曼尼亚蛮族的罗马将军,正是当年蛮族酋长的儿子。
一个蛮族的儿子,成为罗马的将军,屠杀自己的族人,完成历史的使命。巨大的冲突使得主角陷入两难,故事的戏剧切入点从一开始就掐在七寸,故事张力绷到极致......
好了,简单的剧情介绍到此为止。
将历史这棵参天大树横刀砍下,细数切面上的年轮,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历史剧的本质。
铁甲、刀剑、文明、蛮族、月光、草原,无数的勇士,以及动荡的历史,一组简单的意象,不可分割,浓缩了历史的复杂,抽象了民族的对峙,将暴力升华,凝结成血与泪,降临大地,汇成一首赞歌,歌颂勇气,赞美自由。肉体消亡,精神永存。
这里的自由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存亡的现实——家庭、信仰、权力、财富、仇恨——一系列世俗牵绊,汇入自由内部,充实自由的内涵,自由亦随着内涵的扩大,积蓄力量,引领日耳曼尼亚蛮族团结一致,起兵反抗,完成了一场可歌可泣的以少胜多之战。
“男人的真正骄傲,就在于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结局。”
当罗马父亲教导蛮族养子如何选择自身的命运时,这位父亲尚未意识到,眼前这个儿子选择命运时的对象正是自己——真所谓革命革到自己的脖子上;
而当自己的育儿准则成了儿子煽动别人时的精神纲领,命运的戏谑感油然而生,那早早注定的结局成了漫长的等待,等待是煎熬的,是站着死,还是跪着生,这位罗马总督又该如何选择?
而这段戏,正是本剧的高潮。
本剧的高潮是一段磅礴的交响乐,导演将升格、音乐、大军团混战这三个主调拿捏得极好——
一场大雨,浸染一切,战火纷飞,鲜血溅染,文明与野蛮的较量,水与火的对峙,点燃了整部剧的情绪;
民族斗争、家国情怀、武士荣耀、亲情爱情、权力财富、投机倒把,在这场大战中悉数上场;
短短的30分钟,像一只无形的手,扼住我的喉咙,令人窒息,颇有《最后的武士》的味道,一种日本式的尊严(尤其是总督自杀的情节)。
最后,在我看来,本剧作为历史剧,最大的遗憾是权谋的失位,通俗点讲,也就是“撕逼”、“阴谋”、“政治黑话”,是罗马与蛮族、总督父亲与蛮族儿子的勾心斗角。
最终,本剧仅仅以旁白,将一场以少胜多、精心策划的反叛最关键的因素,归结成总督对儿子的无限信任。细想一下,这场酣畅淋漓、血脉喷张的斯巴达克斯式起义,其成功显得过于简单了。应了曾国藩某位幕僚的话:“本朝创业太易,诛戮又太重,夺取天下太过机巧。”
再仔细一品,作为侵略者的罗马总督,反倒单纯得像个小白羊,被一个蛮族养子坑得着实惨。
哎呀,真惨,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