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过将近一百年的《世界之战》,这是最烂的一部
1898年出版的小说《世界之战》无疑是科幻界的一块基石:从那以后全世界每一个外星人入侵的故事、小说、电影、剧集、游戏……都深深印着作者H·G·威尔斯百年前的影子,和他同样知名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一同缔造了这个时代科幻电影最最核心的要素——开玩笑说没有H·G·威尔斯就不会有《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
小说出版不久后就在那个时代掀起了一道改编的浪潮,最“臭名昭著”的一次肯定是1938年万圣节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广播剧《世界之战》。传说那年因为广播剧里刻画的外星人入侵细节太过逼真,吓得美国居民真的以为外星人正在入侵美国,百万群众纷纷逃离了家园,造成了一个广播出版史毁誉参半的“奇迹”。
后来这个经典的故事又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1953年由奥斯卡提名特效师拜伦·哈斯金打造的黑白特摄版《世界之战》和2005年由商业片宗师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汤姆·克鲁斯联手打造的现代科幻版《世界之战》。换汤不换药,在今天饱览科幻片观众看来有点“幼稚”的故事题材历经与不同时代电影技术的碰撞,在每个时代都留下过了辉煌的光影记录。
一直到了今年,《世界之战》的故事又适时被搬上了银幕。只不过这回复活《世界之战》的是这个时代的风口,小屏幕。BBC ONE打造的迷你剧版《世界之战》来到了观众的面前——只是这貌似是这个系列百年翻拍史上,最烂的一部。
BBC版的《世界之战》把时间拨回到了属于H·G·威尔斯20世纪早期,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上流社会。“被社会抛弃”的艾米和乔治两口子因为他们婚外情的关系而被迫搬到了乡下沃金。乔治是一个勤奋但不受重用的科学家,而艾米则是一个聪明自信的科学家。他们的邻居朋友奥格尔维在搬家当天邀请做客时聊到,他在火星表面好像检测到了奇怪的辐射,不过大家也没在意。
临海渔船失踪的事件让正处于战争时期的英国紧张了起来,而忽略了一颗巨大的像流星一样的铁球落到了沃金附近的霍塞尔绿地。没有了官方和当局的重视,艾米、乔治和奥格尔维只好就近领命调查。
没想到的是铁球逐渐脱落,喷射出了一种奇怪的黑色尘埃烧死了周围一众围观群众,可是回到伦敦人们只把这一切当作谎话不予理会——知道一个巨大,像三脚昆虫一样的球形机器人开始四处剿灭人类,人类才开始意识到,正被扯入了一场世界大战……
《世界之战》最令人失望的点莫过于它摸不着头脑的故事线索。就在你看到《世界之战》的名头以为会是一场科幻大战时,它却给你塞满了“放弃世界也要拥抱你的”言情戏码;
就在你以为《神探夏洛克》的雷斯垂德警长要和剧里的乔治联手搞一场新闻记者推理大戏时,铺陈了半天的悬念又莫名其妙被敷衍了过去。
由彼得·海斯特(《神秘博士》系列)参与编剧的《世界之战》很令人遗憾地没把故事的亮点押在继续挖掘百多年前《世界之战》在这个时代的闪光点,而是选择用那个时代的审美完成了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感情纠葛大戏。把细腻,有点现代反抗意识的感情线索作为故事大篇幅的核心,只让另一个其实同样塑造不少的外星入侵戏份变成了愚蠢角色们大吼大叫的背景板,有点顾此失彼。
同样值得吐槽的是BBC ONE明显在本剧的投资没办法支撑起一部HBO或者NETFLIX那样赔本赚吆喝体量的科幻剧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效还挺难让观众信服的。不过看起来毫无逻辑的点对点杀人方式和毫无美感的三足铁球外星人造型倒是特别符合百年前H·G·威尔斯的审美,受限于时代的朴实最起码让科幻迷稍微有点因为这些indie的元素感动一下。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的刻画其实还是穿插在故事中间,你看不出来到底是想象中火星还是战后世界里,红色灰尘中行走的生物勾起了比无脑爆炸更纯粹的悬疑和恐惧。
纵向比较于市场上同档期比方说《曼达洛人》《守望者》之流根本没法比之外,横向比较同档期另外一部改编自H·G·威尔斯同名小说,由英法美联合开发的另一部现代版《世界之战》,取出小说里的精华融入进惊悚片对未知的恐惧和现代人对科幻更高的创意要求都让它看起来更招人喜欢一点点。
Anyway,《世界之战》肯定不是这个档期最值得关注的科幻剧集,不过如果你对《世界之战》本身的母题感兴趣,想看一场后维多利亚时代的外星人入侵大戏,那它可能还勉强算值得一看。